提供良好环境 助力搬迁顺畅
1999年,复旦大学成立了东方管理研究中心,是全国首个明确以东方管理学术思想和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
党校办公室主任兼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军主持开班仪式。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在开班仪式上,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周亚明从充分认识挂职锻炼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为挂职干部创造更好的体制机制条件、对挂职干部的几点要求等三个方面作了动员讲话。近两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挂职锻炼工作,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校党委主要领导多次关心和指导挂职锻炼工作,要求把这项工作放到学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中,放到学校干部人才培养的整个体系链中来思考和谋划。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第六批科技镇长团团长陆起涌,党委党校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借调干部陈洁结合自身挂职锻炼经历,与学员们交流体会,分享经验整合项目类型,优化资助格局,取消了部分类型的项目,相关项目类型合并。
改进通讯评审,试点评议专家智能指派,完善通讯评议表格。报告之后,部分科研人员与报告专家进行了提问交流,增加了互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与会专家认为,乳腺癌不同亚型有不同治疗策略和预后特征,对不同亚型开展包括外科、化疗、放疗、内分泌、生物靶向等多种方式联合的个体化治疗,是国际上乳腺癌的研究热点和实践重心。
如在所有需要化疗的侵润性乳腺癌患者中,只有81.4%的人接受了辅助化疗。上海乳腺癌发病率已名列全国首位,这一高发病率或与城市女性生育率持续走低有重大关系,目前上海地区女性总和生育率为全世界最低。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郝希山院士,大会共同主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兵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等出席大会并讲话。郝希山院士说,进入21世纪以来,癌症已成为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第一位死因,而乳腺癌作为我国妇女第一高发肿瘤,严重地威胁着我国女性的健康生活和家庭幸福。
除此外,肿瘤医院还将自己的诊疗理念在上海地区进行推广和应用,自2005年起上海市乳腺癌死亡率已逐渐回落,下降拐点开始出现。还有,病理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金标准,但是北京一项纳入101所医院的研究显示,高达67.2%的新诊断病例缺失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的病理信息,这会造成治疗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倡导下,通过几代人努力,乳腺癌防治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最终检测和验证表明, 284例三阴性乳腺癌的基因表达显示,30%属于高复发风险者,70%属于低复发风险者,而高复发风险者对紫杉化疗是不敏感的。据邵志敏介绍,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抗癌协会的领导下,全国乳腺癌会议和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的规模日益壮大,从最初的单学科外科发展到今天的包括外科、内科、放疗、影像、病理等多学科,从最初的100人规模已发展到今天的超过2000人的盛会。在世界各国都将乳腺癌作为防治研究的重点肿瘤。
为响应党中央号召,精简办会,开幕式不设主席台,也未邀请领导在主席台就坐,以回归学术本身,回归最根本的学术精神。为期3天的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上海市抗癌协会共同主办。尤其在个体化诊疗领域的相关学术成果达到国内顶尖、国际一流水平,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成为论坛的一大亮点,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呈现两个明显的高峰,第一个是45至55岁之间,第二个出现在70至74岁之间。
全国乳腺癌会议和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已在上海举办了多届,很好地促进了中国乳腺癌的诊治水平提高,加强了国际间学术交流,已成为乳腺防治领域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学术会议。如今随着乳腺癌诊断水平的提高,不同亚型疗法不同,如通过分类而治的方法就可大幅度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会上,邵志敏教授分享了今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的研究数据:近年来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头号杀手,每年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增幅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照此速度发展,到2021年中国乳腺癌患者将高达250万。此外,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那些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身上,治疗指南要求这些患者应全部接受辅助激素治疗,但真正按照标准去做的患者占比只有80.1%。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乳腺癌防治水平也紧随世界学术前沿而不断发展。经过多年的励志发展,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各位同道们,不论在基础研究还是预防、临床诊疗等方面,在国际乳腺癌领域均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并赢得了国际上广泛的重视和荣誉,涌现了一批中青年颇有业绩的专家令人欣慰。今年,来自国内外的乳腺癌领域著名学者、青年专家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国内最新科研、诊治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该研究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共入组了236例患者,随机分配为GP方案组(吉西他滨/顺铂)治疗或GT方案组(吉西他滨/紫杉醇)。但我们发现双峰趋势逐渐消失,第一个高峰有逐渐后移的趋势,并有演变为单峰的可能。有报道显示12.1%的辅助化疗患者只接受不到4个周期的治疗(低于推荐最低标准),造成了治疗的严重不足,这将成为日后复发转移的重要风险之一。
这些都是严重制约中国乳腺癌疗效和患者生存率的一个瓶颈。因此我们面临新的挑战。
据悉,从今年开始,全国乳腺癌会议和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将合并举办,并固定在每年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上海举行。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突破以往国内学术会议以宣传、推广国际前沿理念与成果为主的传统框架,在探讨国际最新诊疗共识的同时,发布了100余项创新性、高水平的国内前沿基础、临床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乳腺癌基础、筛查、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
1962年,中国抗癌协会发起人金显宅教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肿瘤大会,发表了我国乳腺扩大根治术的治疗结果,与当时世界乳腺外科潮流接轨。邵志敏教授说,无论是哪一级的医院,都应该将多学科的规范化理念贯穿于每个患者的诊疗始终,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
乳腺癌分为腔面A、腔面B、HER2和三阴性乳腺癌等四类,其中三阴性乳腺癌占乳腺癌总量的18%左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还有近10%受体阴性的患者本不应该接受这项治疗,也接受了此项治疗,但患者本身不能从中获益,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治疗过度现象。据了解,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已将5年生存率从79.8%提高到89.9%,提高了10%,达到同期美国的诊疗水平。这是广大乳腺防治工作者奋发努力不断追求的结果。
大会的成功充分体现出中国乳腺癌研究者已具备国际一流的研究条件与学术能力,并为寻求国内、国际更开放、更广泛的沟通和合作提供了丰富的机会。邵志敏说,由于我国乳腺癌诊疗规范没有真正落实,目前,我国乳腺癌5年整体生存率不足5成,这与欧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
GP方案毒副反应较大,但易于处理且并没有影响到患者的接受化疗。郭小毛院长在开幕式讲话中表示,随着基因芯片、深度测序等高科技的不断进展,围绕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分子分型等新发现推动了乳腺癌研究进入新的领域,也为乳腺癌的分子诊断、靶向药物研发、个体化治疗、预后判断等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在广大科研、临床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和精诚合作下,论坛发布的研究成果将得到更全面深入的发展和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科研、临床工作者在国际乳腺癌界的话语权,并为切实提高中国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全局水平,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与生存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三阴性是指肿瘤细胞缺乏ER、PR、HER2的乳腺癌,易复发和转移,被公认为是治疗效果最差、争议最多的一类亚型,具有向远处转移,尤其向内脏转移和脑转移机率较高的特点,目前,其内在基因分型、复发转移模式、优势治疗方案均不明确,且没有已知的治疗靶点,是近年来国际上乳腺癌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焦点与难点,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据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介绍,2000余名来自海内外的从事乳腺癌防治研究的专家同道与会。但并不是所有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对同样的化疗方案都敏感,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虽承受了因化疗的毒副作用带来的痛苦,却因盲目化疗产生耐药而无效,3年复发率高达40-50%。因此,临床医生亟需找到一种工具可以区分出不同三阴性乳腺癌的复发转移风险,以及能够寻踪到敏感化疗药物的方案。该模型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有效避免盲目治疗,采用个体化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一重磅研究首次提出并验证了三阴性乳腺癌的优势一线化疗方案,对临床策略的制定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同时代表了中国多中心乳腺癌临床试验设计、组织、实施的最高水平。另悉,近些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胡夕春教授亦对三阴性乳腺癌化疗方案的选择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这是广大乳腺防治工作者奋发努力不断追求的结果。为此,邵志敏科研团队利用全转录组芯片技术,先是对16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后又用同样的方法对119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验证,终于从浩大的数据中筛选出三阴性乳腺癌特异的基因集合,并据此创建了联合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地将三阴性患者区分为高复发风险组和低复发风险组,并可以有效预测患者对常用化疗药物紫杉敏感与否。
在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倡导下,通过几代人努力,乳腺癌防治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突破以往国内学术会议以宣传、推广国际前沿理念与成果为主的传统框架,在探讨国际最新诊疗共识的同时,发布了100余项创新性、高水平的国内前沿基础、临床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乳腺癌基础、筛查、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